當前位置:摩登站>電視>日韓劇>

《日本No.1頭腦王》天才選手引發熱議

日韓劇 閲讀(2.06W)

隅田好史,男,高中生最強猜謎王,就讀於京都大學經濟學部 隅田好史,男,高中生最強猜謎王,就讀於京都大學經濟學部  “有着29年來高中生智力競賽最強‘知識人造人’的美譽。

《日本No.1頭腦王》天才選手引發熱議

撰文/ 李森 杜晉華 編輯/ 李森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李開復的請願書只能讓《非你莫屬》更火——天津衞視的辯駁怎麼看都透着一股虛情假意,只能説為了收視率,沒有使不出的招。但與揹負着罵名一路前行相比,口碑才是電視欄目的命門,好比本期關注的焦點,於去年年底播出了總決賽的益智競賽類欄目《日本No.1頭腦王》(簡稱《頭腦王》),憑藉參賽選手“無死角”的知識體系和神級的答題速度,以及罕有的失誤率,讓觀眾驚掉了下巴。一時間,國內各大視頻網站、論壇、貼吧掀起了海嘯般的圍觀浪潮,諸如“當時我就震驚了”的評論不絕於耳,用“兇殘、逆天”來形容也毫不為過。非要一句話概括這檔代表了頂級頭腦風暴水準的節目,我們只能套用天涯社區的標題:顫抖吧,凡人!

參賽陣容:抓住這些非人的傢伙

經過層層篩選,自100名頭頂天才光環的達人中脱穎而出,殺入總決賽,逐鹿中原,把島國人民嚇得半死,讓天朝羣眾自戳雙目的8位“第一頭腦王”候選人,就是他們了!遵照日本電視節目慣例,每個人登場前必有一段跌宕起伏、華麗至極的文字描述,以下,便是節目組精心炮製的征戰詞。

龜谷航平,男,東京大學醫學部大二學生

“自幼便展現出令老師頗為驚訝的天才頭腦,不僅是學習能力,更從體育到漢字無所不通,知識量異乎尋常,以日本最高偏差值著稱,東大醫學部出類拔萃的奇才。”

廣海涉,男,京都大學醫學部研一學生

“小時候的他有神童之稱,乃京大醫學部獨一無二的天才。知識量無窮無盡,考察能力不只停留在單純模仿他人經驗的層面,全知全能,獨樹一幟。”

山口真由,女,東京大學首席律師,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

“東大就讀期間,她便輕鬆通過了司法考試,並以法學部第一的成績畢業。智慧可以説達到了神的領域,今晚,將悉數呈現她高深莫測的知識儲備量。”

關典史,男,數學奧林匹克金牌得主,東京大學理學部學生

“他曾代表日本在2008年的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力壓世界90多個國家的超級精英,勇奪金牌。大膽的思考方式令人讚歎不已,仿若人形計算機,高速運轉的頭腦足以秒殺一切對手。”

上田隆,男,語言的超人,就讀於東京大學研究院

上田隆,男,語言的超人,就讀於東京大學研究院

“目前正致力於研究全球氣候變暖的課題,成效卓著。除了理科知識,他還精通中文、韓文、西班牙語、法語等8國語言,稱其為‘智慧神之子’也毫不為過。”

鹽越希,男,全國模擬考試第一名,東京大學文學院大一學生

鹽越希,男,全國模擬考試第一名,東京大學文學院大一學生

“中學時代,他便以超過80的偏差值穩坐全國頭把交椅多年。考入東大文學院後,準備用怪獸般的實力擊敗場上的對手。”

隅田好史,男,高中生最強猜謎王,就讀於京都大學經濟學部

隅田好史,男,高中生最強猜謎王,就讀於京都大學經濟學部

“有着29年來高中生智力競賽最強‘知識人造人’的美譽。”

宇治原史規,男,藝能界最強頭腦,京都大學法學部畢業

宇治原史規,男,藝能界最強頭腦,京都大學法學部畢業

“在一眾畢業於東大和京大的藝能界人士中,他的頭腦出類拔萃,IQ高達158,實力不容小覷。”

TIPS

什麼是偏差值?

偏差值本為統計學術語,在日本,它是一項用來考察學生學習能力的計算公式值,具體公式為:[(個人成績-平均成績)÷標準差]×10+50。要得出偏差值,首先要算出所謂的“標準差”,比如一個班有3個學生,數學成績分別為98、34和45,平均分為59,那麼,標準差即為(98-59)2+(34-59) 2+(45-59)2,除以3,結果再開方。再來計算偏差值,假如A的數學考了70分,班級平均值為55,標準差為15,那麼套用公式,A的偏差值即為[(70-55)÷15]×10+50=60。

通常情況下,偏差值大於50的學生有望考上一流大學。在日本,這個數值一度被各大院校視為唯一的衡量標準,但由於“唯分數論”已經引起了考生和社會輿論的不滿,所以近年來多數公立學校選擇不再公開強調偏差值——和我們主張推行素質教育是一個道理,真正被拿到枱面上説的,始終還是大學聯考狀元的身份。

比試環節:簡直不是在考人

和《頭腦王》相比,江蘇衞視的《一站到底》頓時淪為了幼兒園水準,要知道,國內大部分觀眾都能答出《一站到底》80%以上的問題;而面對《頭腦王》神鬼莫測的挑戰,卻只剩望洋興歎的份。整場比賽歷時113分鐘,分8進4、4進2和冠軍爭奪戰;其中,8進4的比試由三個環節組成,分別是“超難題搶答賽”(一題10分,共43題)、“數列謎題”(共1題,第一名30分,第二名20分,第三名10分)和“超難題速寫對決”(每題20分)。開賽前,主持人就明確表示,這是一場關於學力、知識量、IQ、記憶力和推理能力的“前所未有的比試”,而從第一題開始,天才們的反應就大大出乎了專家團和觀眾的意料。

先説讓人集體“跪了”的8進4,問題涉及氣象、天文、宗教、繪畫、語言、生物、金融、數學、文學、美術、音樂、體育、圖形推理、專有名詞、快速記憶、聯想思維等諸多領域。這估計要讓不少人犯嘀咕,《開心辭典》不也囊括瞭如上門類嗎,《頭腦王》有什麼了不起的?記者想要申明的是,《開心辭典》的答題方式為4選1,且包含三種求助方式,以及主持人王小丫有意無意的提醒——這是其一;最大的區別在於,《開心辭典》的題庫大多源於生活,基本不涉及專業領域,《頭腦王》卻尤其強調它的“專業素質”。換句話説,如果沒有海量的知識儲備和閃電般的反應速度,常人即便知道答案,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搶答或速寫。一個數據網友總結髮現,《頭腦王》的選手搶答速度普遍不超過2秒,個別問題甚至在零點幾秒內便做出了反應。最誇張的乃第三題,選手廣海僅憑前兩個提示詞“1077年”“基督”,便成功推斷出問題和答案——“1077年,被基督教開除教籍的皇帝亨利四世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懺悔的事件史稱什麼?”“卡諾撒的恥辱”——也正是這一舉動,讓許多人生出了“節目組作假”的質疑。

但這種質疑很快便隨着比賽的推進而減弱。“數列謎題”環節,要求選手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將亂序的9宮格數字拼板整理成1~8的順序。選手上田隆率先搶灘,用時7.3秒,回放慢鏡頭裏,他的步驟利落得有些難以置信。隨後的“超難題速寫對決”中,奧數金牌關典史犯下了全場第一次失誤,看着他面露不解的表情,我們有理由相信,“節目組提前給出了比試範圍”的説法不一定正確。當然,僅憑一次失誤就判斷出到底有沒有作假實屬臆斷,但同理,僅僅因為選手們遠高於常人的素質就斷定節目組作假,一樣站不住腳。

4進2和冠軍爭奪戰則少了8人對抗的樂趣,題目也逐漸轉向更加“理論化”的範疇。與其説是在比知識量,不如説是在比專業功底的紮實程度。例如寫出分子化學式、E開頭的大於10個字母的英文單詞、芥川龍之介文學獎得主、古羅馬皇帝名,其實和國人高中時期的“試卷模式”極為相似。在已知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和地球公轉速度的條件下,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太陽的重量,這難道不是我們唾罵了許久的“毫無實際意義”的物理題嗎?唯一苛刻的條件是,選手的演算時間不得超過1分鐘,換言之,只要對常用定律的應用足夠嫻熟,這些題目並非只有天才才能當眾完成。所謂“學得精”,就是這個意思。

冠軍爭奪戰在東大和京大的醫學系同行間展開。心理素質過硬則臨陣不亂,慌忙則錯失良機。龜谷航平能在比分一度落後的情況下絕地反擊,或許要歸功於他的冷靜。拿到10萬日元獎金的一刻,龜谷喜極而泣,眼淚裏藏了多少後知後覺的恐懼,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在台上的皺眉、撓頭、撇嘴和滴汗,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粒粒皆辛苦。

TIPS

來,補充一點頭腦王的能量

* 從氣象衞星觀測的雲的形狀來推斷颱風的半徑和中心氣壓最大風速的解析法是以創造它的美國氣象學家的名字命名的,這種方法叫德沃夏克分析法。

* 根號10≈3.162277,33的平方等於1089。

* 英文EBIC是“歐洲銀行國際公司”(European Bank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 第一屆奧運會中,獲得首個冠軍的三級跳運動員叫詹姆斯·康納利(James Connolly)。

* 8611是世界第二高峯喬戈裏峯的高度,順便提一句,第一高峯珠穆朗瑪的高度是8848。

* 畢加索的全名為:巴勃羅·迭戈·荷瑟·山迪亞哥·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居安·尼波莫切諾·克瑞斯皮尼亞諾·德·羅斯·瑞米迪歐斯·西波瑞亞諾·德·拉·山迪西瑪·特立尼達·瑪利亞·帕裏西奧·克里託·瑞茲·布拉斯科·畢加索(他媽媽從來不喊他回家吃飯)。

* 覆水難收的英文是:“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 五位共和黨出身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胡佛、艾森豪威爾、里根、布什。

* 沙漏中間的部分叫孔口。

* 美國最古老的報紙叫《國內外公共事件報》。

* “同工異曲”這個詞是存在的,語出韓愈《進學講》:“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 發現海帶湯裏的谷酰胺是甜味的科學家叫池田菊苗。

天才是個什麼物種?

專訪科學松鼠會主編遊識猷

Q:考量天才的主要參數是IQ嗎?

A:IQ其實是比較早的概念。一般把特定年齡段內,接受智商測試者的平均分數的人智商定為100,每相距一個標準差則智商變化15點。從整體人羣來看,95%的人智商會落在正負兩個標準差的範圍內,也就是70~130之間,99.9%的人智商落在正負三個標準差的範圍內,也就是55~145之間。一般智商超過130可算超羣,而超過145即可算是準天才。

後來對人能力的定義來自Charles Spearman在20世紀早期提出的G factor,包含以下幾種:推理解決非文字的問題能力Gf,理解他人的能力Gc,定量分析能力Gq,讀寫能力Grw,短期記憶能力Gsm,長期回想調用能力Glr,視覺空間能力Gv,聽覺辨音能力Ga,2~3分鐘時長的熟練自動工作能力Gs,以及以秒為單位時長的迅速反應能力Gt。學校最常考校的可能是定量分析能力Gq和讀寫能力Grw——當然,任何測驗能測試的都只是一小部分能力而已。

Q:天才只能是天生的?

A:研究人員統計了美國兩千多個家庭的父母及孩子的智商數據,彙總發現,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智商確實比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智商相關性略強。比如,母親和兒子的智商相關程度為 0.443 (相關性越接近1,兩者相關性越強),而父親和兒子的則為0.411。媽媽爸爸和子女的智商都有着關係,但都不起決定作用。

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對一個人的智商影響都很大,可以説,它們兩者是相互合作、密不可分的。現在神經學界和心理學界的普遍看法是,一個人的先天基因決定了其智力發展上限,而後天培養決定了他能多麼接近這個上限。有句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智商這個問題上,“米”就好比是先天的基因,“巧婦”就好比是好的環境影響。要想做出一頓美味佳餚,既要選擇好的原材料,又要有廚藝精湛的廚師;而想要培養出聰明的寶寶,既要有優秀的基因,又要配合高質量的後天培養,缺一不可。

Q:高強度的訓練造就天才?

A:神經可塑性是很奇妙的。可以把大腦想象成無數節點連接而成的網絡,而每一個節點的連接效率都是可變的,熟能生巧就是這麼來的。你越多練習某方面能力,大腦負責那些能力的區域體積就越大,甚至會出現新生的連接來加強信號傳導。

等到兒童3歲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已經形成了千兆以上的神經連接,是成人大腦數目的兩倍,且這些連接將會一直持續到大約10歲。11歲開始,大腦開始清除部分宂餘的連接,使得系統變得更準確、更有效。在這期間,倘若父母幫助孩子接觸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就能夠促進神經連接的形成和完善。神經元連接的建立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重複的刺激能加強連接的形成,進而形成長期記憶。比如,在父母和孩子講話的過程中,不斷重複的單詞和短語就自然而然地加強了他們大腦的語言中樞功能。

Q:常人變天才,有哪些技巧?

A:每種能力都有訓練的辦法,例如用遺忘曲線的相關原理來訓練長期調用能力。對於普通人當然也有很大作用,畢竟,科學實驗都是在普通人身上做的。天才的存在有助於科學家提出某些假説,但假説的驗證,歸根結底要依靠普通人來實現。

Q:知識量可以是無窮盡的嗎?

A:神經元數目是有限的,大腦的存儲和運算能力也肯定是有盡頭的。只是目前的研究還無法指出這個盡頭在哪裏。

Q:天才,男女有別?

A:剛才説過,能力至少可分為10種,肯定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短板。至於男女天才分佈領域的不同,一個可能原因是一開始進入特定領域的初學者性別分佈就已經不均衡。統計學告訴我們,“以少勝多”,從來都是小概率事件。事實上,已經有研究者用統計學手段得出,女性國際象棋大師之所以寥寥無幾,不是因為男孩天生棋力勝過女孩,反倒與學習國際象棋的男孩大大多於女孩有莫大關聯。

Q:天才多怪癖?

A:普通人也多有怪癖,只是沒人在乎,也沒人特地去收集來分析……

Q:天才不會耍心機?

A:我們對補償效應是有誤解的。目前研究的補償效應都是比較大塊的腦區。比如我們需要很大一塊腦區來處理視覺信息,那麼盲人的這部分大腦閒下來怎麼辦呢?用來處理別的信息,比如聽覺。

對於天才來説,並不一定智商高情商就低。很多研究界的天才在人際關係上一樣長袖善舞。只是人們更樂意傳播那些天才的“低情商小段子”。

有個特例是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他們的大腦情形特殊,有可能呈現明顯的部分能力極強而部分能力極弱的情況。引用一下嚴鋒老師此前的文章:“阿斯伯格綜合徵(簡稱AS),它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DD)中的一種綜合徵,有某些特徵類似孤獨症(Autism,又稱自閉症),如人際交往障礙,刻板、重複的興趣和行為方式,因而也被歸入更廣泛的孤獨症譜系(簡稱ASD)。與孤獨症不同的是,AS者並無明顯的語言和認知能力損害,智力正常,甚至有少數AS者具有某些方面的超常稟賦。”

TIPS

圍觀羣眾不淡定了

凜然民族派:

@橘皮粽子:高手哪裏都有,那些覺得自己國家不如別人的就讓他們一直這樣下去吧。

@鬥戰勝佛格格:放下手頭的工作看了一期《日本No.1頭腦王》,越看越覺着背脊發涼、冷汗連連。我們的國家還能出現這樣的青年嗎?

跪地膜拜派:

@窗簾baby:裏面有部分題目我也會,不過沒他們速度這麼快罷了。半決賽那題目真心變態, 要求寫出古代羅馬皇帝的名字,還有某種藥物的化學公式。對於醫學部的兩位來説,寫出醫藥類的公式微不足道,但是能寫羅馬皇帝的名字,還多達二十幾個,碉堡了。

@antianphael:無論到哪個國家醫學系果然是藏龍卧虎的地方啊。這是日本人研究出來的生化人吧?

@abigail夏:大紅的《日本No.1頭腦王》,真的不是東大廣告片嗎?

深深沉思派:

@風清年華:這個是節目,要注重節目效果。弄太難的題,觀眾都看不懂,誰願意看啊?主要的就是看他們快速的反應能力,彪悍的記憶力,給觀眾樂呵樂呵。你以為那些高難度的題,他們不會嗎?

@sensuki:節目中集結了最優秀的頭腦,然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聰明的律師甚至比聰明的藝人水平還低,同時也反映出從國中到高中文理分科後的問題。還有,也説明日本的法官是不值得信賴的、水平較低的。總而言之,這一節目折射出了日本政治、行政、司法界的低腦現象。

懷疑人生派:

@魔女z條件:個人認為前面固然好看,但應該有題庫。縱然大家都是天才,但每個人都能在題目沒有説完之前完整猜出題目和答案,應該不太可能。

@Qinger想跟着F1賽程周遊世界:看了那啥《日本No.1頭腦王》,覺得假到不行!不過是把那些對普通人來説遙遠的頭銜進一步誇張罷了!我認識拿兩次數學奧賽金牌的,認識全國生物競賽第一名的,他們大部分人多一點努力、堅持以及之後產生了通透,要説他們的共同點,我倒是覺得這些人的邏輯能力都很強,但絕對不是百事通!

不以為然派:

@雲天之畔:其實從頭到尾題目都不難啊,特別是那些中學生的數學物理題,吐槽無力。英語的詞彙神馬的,只要考過雅思的人都沒有難度吧?大概是應該我所在的學校在中國就相當於東大在日本吧,所以身邊的人,變態的比比皆是。只不過身邊的神人們,都沒有長得這麼帥而已。

@雲天之畔:每個人都有專攻吧,比如那個女律師就擅長美術、英語,但數學和邏輯反應就不行;那個8國語言的,第一階段貌似只答對了3道題,但他擅長第二階段的數字拼圖和單詞。醫學院的倆人知識面廣博一點,我日本的同學解釋説,東大和京大的醫學系確實是精英中的精英,無論理工問題還是生物製藥,都屬於他們的專業,且英語過硬也是公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