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摩登站>电影>华语片场>

新航标:华谊兄弟 电影界“通天帝国”构建报告

华语片场 阅读(2.64W)

王中磊:赚钱,相当不错,有一个很好的回报率,我觉得即便是现在这么蓬勃的电影、电视剧市场,它也仍然是回报率非常高的项目。陈国富:哥伦比亚想做一个项目,华谊就参与投资,然后取得大陆的发行权,这就是最早的模式,其实很单纯。

新航标:华谊兄弟 电影界“通天帝国”构建报告

《新航标》第十三期 华谊兄弟 电影界“通天帝国”构建报告

出品:本站娱乐

监制:萧牧 张晗

主编:魏君子

责编:竹聿名

对话:魏君子、竹聿名

撰稿:小脆

摄影:夏祺

设计:稻草人

陈国富、徐克、王中磊三人打造了今年的《狄仁杰》

前言

华谊兄弟公司的董事长王中军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透露,早年为了投资拍电影,不惜卖掉自己收藏的字画和房子,贷款来拍。而今,资金早已不再是问题——华谊兄弟从早年初涉电影圈的广告公司,一跃成为人们口中的“全方位娱乐王国”,并且成为内地第一家上市的传媒公司。

在成立华谊的初期,王中军、王中磊便将“成为中国的时代华纳”作为华谊的一大梦想,在不断逐梦的过程中,电影自始至终是最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一个元素,同时也是最大的助力——华谊一直在进行华语类型片的探索和尝试,摸索别人没敢甚至没想到的电影类型,同时也能兼顾观众观影喜好。从《集结号》、《风声》到《唐山大地震》,以及即将上映的《狄仁杰》,无不印证华谊的这份前瞻性。最成功的典型便是冯小刚,影片风格自成一体,次次引领观影风潮。王中磊在总结时说,“冯小刚电影”便是华语影片的一大类型,它与冯导一样,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符号,以醒目的姿态鲜活在华谊16年历程中。

事实上,除了类型片的突破革新,华谊兄弟同样在音乐、艺人、电视剧、院线建设、网络视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而且尽管华谊方面三缄其口,还是有消息爆出华谊即将进军网游,再次提升华谊产品的衍生价值。另一方面,随着华谊兄弟去年10月正式在创业板上市,它的融资手法也被业界津津乐道。

如果梳理华谊这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产业链不断扩大、持续完善,利用多种资金拍片、巧妙手法拓展海外市场、引领中国电影类型革命、导演激励与管理的独特模式、公司内部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联动等等,均为华谊的16年写下一个个完美注脚。

随着一个全方位的娱乐王国被飞速锻造,华谊距离最初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为解密华谊产业链的独特布局,挖掘其对于业界的标本意义,展示其寻梦、圆梦之旅,本期《新航标》,本站娱乐独家对话华谊总裁王中磊、被誉为“华谊电影操盘手”的台湾导演陈国富、拍摄《狄仁杰》的名导徐克,看看究竟什么才是华谊屡屡切中产业命门的秘籍?

目录

【上篇】大片革命:开拓华语类型新格局

一、试水期  门外汉进军电影业

二、十年符号  对话王中磊:冯小刚是华谊电影重要符号

三、开拓类型  对话陈国富:帮华谊做减法的“军师”

四、《狄仁杰》  对话徐克:类型片从现在开始重新定义

【下篇】产业布局 打造影界“通天帝国”

A 投资:眼光准 要务实 需谨慎

B 制作:任何环节都能找到对口人

C 发行:成绩不俗 但目前还是发行部

D 院线:放缓脚步 观望两三年后洗牌

E 上市:资本市场的又一出好戏

王中磊、陈国富、徐克

王中磊:赚钱,相当不错,有一个很好的回报率,我觉得即便是现在这么蓬勃的电影、电视剧市场,它也仍然是回报率非常高的项目。陈国富:哥伦比亚想做一个项目,华谊就参与投资,然后取得大陆的发行权,这就是最早的模式,其实很单纯。

【上篇】 大片革命:开拓华语电影新格局

一、试水期:门外汉进军电影业

1994年,王中军带着在美国打拼5年赚回来的10万美元,回国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最初问世时,华谊跟娱乐影视没什么太大关系,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总裁王中磊回忆当时中国电影现状时也认为,没有浓厚的电影氛围,甚至当时的年轻人对于电影领域的认知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空白。“属于对电影的认识比较彷徨的时期。”王中磊说。

那时候,华谊公司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广告业务进展不错,97年时就在业界初露锋芒,公司销售额达到6亿,进入全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用王中磊的话来说是“初具规模”。就像现在很多艺人演而优则导一样,华谊公司开始尝试着进入电影领域,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寻求一席之地。做广告,华谊是内行,但做影视,却是十足的门外汉。但这个门外汉,却凭借1998年首次投资拍摄的电视剧《心理诊所》,净赚400多万,收益率达到90%以上。同年,尝到甜头的华谊投资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姜文的《鬼子来了》,正式涉足影视圈。

王中磊将进军影视业看作相对意义上的一种偶然。没有任何战略布局和宏大理想,只是兄弟俩对于电影从小就有的单纯喜欢。至于具体的契机,外界也流传着一个故事:王中军在上班路上巧遇旧同事,同事因为正在影视圈工作,所以鼓励他投资拍电视剧。王中磊的记忆更为感性,97年底他在地铁里看到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的海报招贴,令他对于影视的兴趣一触即发。

本站娱乐:在华谊成立初期的时候,整个中国电影状况是怎样的?

王中磊:可能所有城市青年都一样,电影几乎已经变成很模糊的概念,小时候看过一些影片,确实有的留下深刻记忆,但之后经历了一段电影空白,对我们那个年龄的年轻人来说,感受不到新的电影语言,其实对电影是很彷徨的。再次唤起电影概念,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常说的第五代导演的一些电影吧。

本站娱乐:那么华谊在当时,是基于什么考虑进入电影业?

王中磊:华谊进到电影行业是98年的事情,那时候公司有一定的规模,可能也是因为对电影从小贯有的喜爱。作为一个私人广告公司,我们没有任何战略布局、没有宏大的理想。

当时也受到身边朋友的一些刺激,有朋友开始投入到电影行业中去,比如像当年华亿的董平,开始去做电影投资,包括我们的一些广告客户,也希望我们能够在电影方面帮到他们,多范围地去想他们的广告计划,这种情况下影视就自然进入到我们的目标里。

本站娱乐:据说当时是看了《甲方乙方》觉得印象很深?

王中磊:对,是97年底。在地铁里有《甲方乙方》的电影海报,印象里应该是葛优跟刘蓓结婚的那张照片,红色,很喜庆,上面打了一些特别简单的广告推介语。凭着广告人的敏感,我觉得这与以往的电影不同,所以进到电影院去看,又被现场观众的笑声跟快乐的感觉所感染。关于这个问题,我跟中军或者华谊最开始做电影的那些人,记忆可能都不一样,但在我的记忆中,是从这一天起我们开始做影视的投资。

本站娱乐:那么华谊在这之后,投资了第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王中磊:在这之后投资了英达的电视剧《心理诊所》。也因为这部戏,通过英达第一次跟冯小刚见面。当时《心理诊所》的开机发布会,整个剧组一起吃饭,英达请来了小刚两口子作为嘉宾,这是第一次跟冯小刚认识。

本站娱乐:《心理诊所》在当时赚钱了吧?

王中磊:赚钱,相当不错,有一个很好的回报率,我觉得即便是现在这么蓬勃的电影、电视剧市场,它也仍然是回报率非常高的项目。

本站娱乐:这也巩固了你们对影视投资的一个信念。

王中磊:对,而且我们通过第一次接触影视,跟英达的工作室合作,对这个行业有了认识,虽然后来深入这个领域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不过英达工作室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懂管理、专业化的公司,当时觉得影视剧的行业还是很规矩的。

本站娱乐:《心理诊所》之后,没过多久华谊就同时启动了三部电影的投资,姜文的《鬼子来了》,陈凯歌的《荆柯刺秦王》、还有冯小刚的《没完没了》?

王中磊:这三部影片时间距离不远,都在那很疯狂的几个月之内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经历了不同的三个阶段。接触《荆柯刺秦王》的时候,这部电影几乎拍完了,我们没有经历筹备、制作以及很多的中间过程,更多是运作他后期的阶段;《鬼子来了》倒是经历了制作过程,但其实还是一个很旁观者的感觉,自己几乎只是一个投资人;只有到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华谊可能算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接触了这个行业,甚至我们还参与了这部戏的发行,就是跟当时很著名的紫禁城三联发行公司。

本站娱乐:以前冯小刚几乎都是跟紫禁城合作,就是《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那么是到《没完没了》的时候,华谊全资做这部戏吗?

王中磊:最开始我们的比例也挺低的,华谊、紫禁城、中影以及当时的北影厂都是投资人,我们可能也就是占四分之一的样子,但是在整个筹拍过程中出了很多资金的状况,最终导致华谊成为了最重要的投资人,几乎占到了百分之九十。

本站娱乐:那除了资金的投入,华谊在其中的工作还有哪些?

王中磊:其实当时国内整个的制作业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模式,比如冯小刚可能就是在做我现在做的事情——电影制片人。其实剧组最大的是剧务主任,然后就是制片主任,在配合他做事情。我们华谊更像一个投资人的身份,所以所谓参与制作就是说,他会很礼貌性的把拍摄计划、预算写得详细一些。

另外就是,我个人在影片里面演了一个角色,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来了解剧组正常运作过程。当然这与现在国内电影,尤其是正规化,有控制的制作过程已经很不同了,但是在那个时代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本站娱乐:那华谊是什么时候起,从广告公司完全地投入到影视投资和制作的?

王中磊:大概过了两年左右,也就是到2000年,就开始有这样的想法了。最开始是华谊广告公司里的影视部,算上我才三个人,两年时间投资四部电影,做了两三部电视剧,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于是决定组建一个公司。这时候其实中军并没有把这家公司变成全资,而是跟另外一个资本更雄厚的地产公司合作,成立了“华谊兄弟太合”电影公司,这是第一次以公司建制来管理华谊所有的文化作品。现在太合依然存在,就是太合传媒。

本站娱乐:有一个访问说王中军在最初投资影视剧的时候还卖掉了自己收藏的画和房子,有这个说法吗?

王中磊:肯定有一个资金积累的状况。当时只能使用自己的资金,不像现在有很多的渠道。当时华谊财力还算可以,电影投资量也不大;第二,当时也并没有太多的热钱投资到电影里面,所以你只要有点钱,就能在这个行业里成为一个挺大的老板。

王中磊:赚钱,相当不错,有一个很好的回报率,我觉得即便是现在这么蓬勃的电影、电视剧市场,它也仍然是回报率非常高的项目。陈国富:哥伦比亚想做一个项目,华谊就参与投资,然后取得大陆的发行权,这就是最早的模式,其实很单纯。

二、十年符号  对话王中磊:冯小刚是华谊电影最重要的符号

华谊兄弟可能是一个一百年的符号,但是你永远会看到在前20年当中,冯小刚成为了一个华谊兄弟电影的符号。

——王中磊

初尝电影业的甜头,华谊兄弟决定加大影视方面的投资,整个资金的分配比例重心由电视剧逐渐转为电影,那么建设属于自己的影视团队就变得迫在眉睫。

2000年8月,在并购金牌经纪人王京花所拥有公司的基础上,华谊兄弟时代经纪公司正式成立。另一方面,华谊也在不断考虑与导演的合作方式。在这其中,冯小刚成为华谊十几年来所打造的最为成功的导演品牌。

“早年的时候,有的投资者一开始也许不认识我本人,但一听说华谊和冯小刚的电影,马上就认可了,立刻就拍板投资。”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这么形容冯氏电影在当时的号召力。

众所周知,华谊的电影事业始于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华谊为这部电影投资了800万元人民币,99年该片上映后,曾有媒体这么形容影片反响:“电影院内是观众由衷发出的没完没了的笑,售票处是观众掏出的没完没了的钞票。”2000年,在拍摄《一声叹息》的时候华谊当机立断,用导演工作室的方式,以相当可观的年薪把冯小刚招至麾下。

而冯小刚同样为华谊带来了没完没了的票房和口碑,双方相继合作的《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夜宴》、《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诸多影片,屡次掀起票房g.c,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类型片——王中磊称之为“冯小刚电影”,在华谊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一枚鲜明的符号。

【1】加盟:高薪诱惑?华谊情结?

在影视圈,冯小刚有不少合作伙伴,比如早期的紫禁城影业,但他最终选择在拍摄《一声叹息》之后与华谊签约,签的时候很快速,不清楚是由于华谊开出的条件相当丰厚,还是冯小刚在与华谊的前两次合作中多少有了些“华谊情结”,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华谊与冯小刚的这第一份合约持续到了《天下无贼》,期间双方携手出了许多精品影片,为华谊带来巨大收益。此后冯小刚出走自立门户,成为与华谊多年合作中的一个小插曲。

☆初次合作

本站娱乐:冯小刚导演加盟华谊,当时是以怎样的方式?

王中磊:挺简单,中军说觉得应该跟小刚有一个长期合作,我当然是举双手赞成,因为对小刚的个性、能力跟创作的发展势头都很看好,在那个时期几乎大家都还是单片合作的关系。然后中军说,想以导演工作室的方式,支付小刚每年正常的行政开支,给他的片酬在当时的市场下可以说是提高了很大幅度,还可以有预期支付。在那个时候,做这个举动还是要下挺大决心,一个是市场环境并不是特别好,第二个就是当时给冯小刚的钱,远远比我每年挣的钱要多得多,这也需要一种心理的调节。

本站娱乐:记得有说法是一年出四百万请他?

王中磊:反正比我们当时要高很多,当时我一年挣的钱也就是一百万左右。当然我并不知道小刚当时那么爽快答应,是因为这个比较诱惑的合作条件,还是因为我们已经合作过两部电影。《一声叹息》正拍的时候,中军去跟小刚谈,电影关机之后我们就很快把合约签了,两张纸,非常非常地简单,这份合约,一直延续到了《天下无贼》。

本站娱乐:您刚才提到《一声叹息》,现在看它也不是纯粹的商业片或者类型片,可能也不是说那种特别有票房保证的,那您在跟冯小刚谈的时候,有没有明确将来要拍商业性比较强的电影?

王中磊:没有,《一声叹息》的拍摄,也促成小刚跟华谊的迅速合作,华谊在初期的时候,还不具备电影投资的主导性跟运作性。小刚一路有很多的合作人,包括北影厂、紫禁城,这些公司按理拥有他未来影片继续合作的权利,或者是一种交情,但到了《一声叹息》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当时我跟小刚在三亚饭店,正在拍刘蓓在水里游泳,张国立蹲着等她的那个镜头,小刚接到电话,投资人要撤资。就好比刚才你提到的,小刚在当时确实名燥一时,是贺岁片、喜剧的保障。其实很多投资人非常担忧冯小刚还会不会继续保持下去。希望他一路用这个方式拍下去,可能在整个投资人里边是弥漫着这样的氛围。

其实我跟中军觉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的合作人,而且我们确实也非常喜欢《一声叹息》的剧本,也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有点底气,华谊在当时市场不太健全、电影票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还有很好的盈利手段,就是植入广告。当时小刚也是非常理解我们的困境,也配合了我们很多商业广告的合作。

☆联姻海外

本站娱乐:华谊跟冯小刚合作之后,下一步就是《大腕》的拍摄。《大腕》的格局跟冯小刚之前的贺岁片又不一样,让人感觉在商业性上更明确,又请了西方比较知名的演员,当时有没有某种策略、布局在里面?

王中磊:当初都不是像现在这样,制定规划甚至有未来远景去做电影的布局,而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根据整个形势发生变化,我觉得华谊十几年的电影历程,也正好是咱们商业电影发展的过程。

可能再过几年电影市场就会趋于平稳化,大家的模式都基本相同,可是我们那时候每半年都在挑战自己模式的改变。这个挺好玩的,也是很多机缘巧合,比如跟哥伦比亚公司的合作,并不是华谊主动,而是因为哥伦比亚公司对华语电影的一种方向性的改变,咱们是被人家策略的,现在网络语叫“被策略”。他们设立了亚洲部,主要拍摄中文电影,当时连续启动了四个项目,李安的《卧虎藏龙》、冯小刚的《大腕》、陈国富的《双瞳》,还有何平的《天地英雄》。随后还启动了两部港片,《功夫》和《夕阳天使》。

哥伦比亚对中国市场有了解,知道有个导演叫冯小刚,有一种类型叫贺岁片,有一个公司叫华谊兄弟,自然就成就了这样的合作,对我们来说当时可能会觉得,我们是不是到了很好的发展阶段,可以拍国际影片,对市场充满着向往。当然《大腕》本身是我们的选题,小刚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同意,觉得有意思,之后有哥伦比亚介入,才会试图调整,比如说我们改成一个好莱坞的明星,原来讲的也就是内地大腕去世的喜剧。

☆票房过亿

本站娱乐:如果说《甲方乙方》和《大腕》有很多黑色幽默,那下一部贺岁片《手机》,即便是抛去商业元素来看,人文精神和内涵都是非常深刻的,在当时是怎么一个创意?

王中磊:其实我们真的很少像《大腕》、《没完没了》这样,似乎是为了某一种类型去拍,就好像要在贺岁档,拍一个葛优的喜剧,你换个女主角都是这么一种模式,什么“铁打的葛优”。除了这两部片子,几乎华谊跟冯小刚没有再想过这样的类型。《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的诞生,当时都只是跟冯小刚商量下一部拍什么,我们越来越变成了共同决定一个方向的集体,而不是谁主导谁。而且小刚的十几部电影,我们最不喜欢的恰巧是《大腕》、《没完没了》那种指定性的电影。我觉得不管是从喜剧的高级感,以及成品的感觉,都远远低于有感而发的电影。

《手机》就是有感而发,当时有个故事,可能观众都记得电影里面有一段黑色调侃,就是大家开会葛优逗张涵予的那一段。当时我们一大帮人,在开冯小刚下一部作品的方向讨论会,七嘴八舌,可是聊不下去,大家都此起彼伏的在接手机电话,当时刘震云老师就说,这个事儿就能拍一部电影,一下子就触动了小刚的神经。晚上他给中军打电话,说我们今天聊出一个话题叫手机,还没讲这个故事,中军就说拍吧!中军是一个很务实的商人,也是一个很聪明的“媒人”,可以把很多东西搭建起来。当时正好是手机泛滥的年代,中军并没想到它会讲了一个这么深刻的社会话题,通过手机去讲人类的情感,取得的成功是以前小刚电影比较少见的,比起以前的电影,它多了一个层次。严格意义上说《手机》是非喜剧,也是一个很混杂的类型,就像小刚后来的电影,其实都是混杂的类型,没有特定它是什么类型片。

本站娱乐:《天下无贼》是不是比较纯类型的电影,里面还用了刘德华做主角,这个戏就相对于之前的又不一样了。

王中磊:也是挺混搭的,它是根据一个故事改编的。当时小刚脑子里觉得最合适扮演主人公王博的,是姜文,他跟姜文也讨论过这个剧本,设定的身份是一个画家。

这部电影我觉得也是带了强烈的哥伦比亚色彩。因为也是跟哥伦比亚合作的,他们更希望商业化,比如说明星、动作等等。还有结尾部分,当时哥伦比亚公司说绝对不能让王博死掉,对他们来说一个正统的商业电影一定是欢乐结局,但是小刚说自己唯一的坚持就是希望人物命运是他想象的,这些人肯定是悲剧人物,最后大家同意了小刚的意见。

本站娱乐:那部《天下无贼》票房过亿。

王中磊:那也是第一次小刚的电影票房过亿,而且当时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功夫》。其实《功夫》华谊也有投资,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太强烈的竞争。

【2】价值:冯氏电影助力华谊蜕变

第一份合约到期之后,冯小刚自立门户,出走华谊,04年与张国立共同创建公司,公司经营一段时间之后解散。后来张国立开玩笑说:“冯小刚把我给甩了。”冯小刚解释:“我还是只适合做导演。”随后冯小刚选择再回老东家,与华谊二次签约,形式没变,条件再度上调。

有人说,无论是经营公司还是拍摄电影,早期的冯小刚在商业层面上的才能都不及导演领域,而正是华谊兄弟的出现,令冯小刚终获商业上的救赎。

二次合作期间冯小刚拍摄《夜宴》,投资过亿,启用海外市场认知度高的章子怡,集合绚丽的中国功夫、古代宫廷斗争一系列“卖点”,成为华谊在制片方面开始向大片转型的典型尝试,当年《夜宴》的海外版权预售高达4亿元。在冯氏电影中,《夜宴》相对独特,它诞生于古装大制作盛行的时期,虽然评价有褒有贬,却帮助华谊兄弟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海外市场。王中磊说,那次对于华谊来讲,是一次企业的蜕变。

其实倘若一定要下个定论,究竟是华谊成就了冯小刚,还是冯小刚是华谊幕后最大功臣,也许都很难说,但从某种意义上,冯小刚和华谊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大片,双方在片中相互切磋合作,也不断携手成长。最终冯小刚稳坐了很长时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的位子,而华谊也借着冯氏电影品牌影响力的推波助澜,朝着打造全方位娱乐王国的方向迈进一步。

本站娱乐:现在回过头再看《夜宴》,催生它的环境和当时创作的心态是怎样的?

王中磊: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当时盛行大片风潮,国内外市场都看好古装片,我到今天还是认为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有了《夜宴》,华谊有了一次企业的蜕变。在那之前,我几乎没去过任何的国际平台,所谓跟哥伦比亚合作,都是Office对Office的合作,并没有去过戛纳看这些人怎么看待电影,没有到这种层面上。通过《夜宴》,我们对自己公司的状况、世界电影的状况、中国国产电影的状况有更多了解,让华谊第一次在国际上有了它的品牌知名度。

本站娱乐:业内和观众提到华谊跟冯小刚,完全是合为一体的,这种合作关系信任的基础是什么,现在的冯小刚对华谊的重要性,或者是华谊对冯小刚的重要性,能不能总结一下?

王中磊:这个重要性是相互的。没有冯小刚的电影,华谊电影发展得不会这么顺利。但是没有华谊,包括我们团队的这种信任,其实都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像《一声叹息》、《手机》、《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这样的题材,所有的项目全方位支持,我觉得也是大家相互成长。

冯小刚作为一个导演,他不可能是一个百年的符号,但是华谊兄弟可能是一个一百年的符号,但是你永远会看到在前20年当中,冯小刚成为了一个华谊兄弟电影的符号。而且是最重要的符号,因为他可能使后边的符号变得更加顺利,现在所有在跟华谊接触的导演,都能看到这已经远远不是冯小刚当年接触的华谊所能提供的平台了。

☆冯小刚自述:我和华谊很默契

在签约华谊之前,我遇到过很多特别能吹牛,但是一到了实施阶段就无法兑现的投资人,他们永远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赔了没关系,电影能花多少钱啊?我有的是钱。”王中军跟他们正好相反,他在一开始从不吹牛,不会说任何让你痛快的大话,相反他还会说很多难听的话,比如说你这个投资数额不合理之类的,他会说:“我所有的钱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我希望能收回并且获得收益。”但当我们确定合作,一旦开始执行之后,他的信誉特别好,从不拖欠,说话算数,而且每次都是他提前一周主动打电话来说,下阶段的款项已经准备好了,提醒我们去拿。这让我觉得他跟那些人很不一样。

中军还有一点跟很多做电影的人不一样,他身上没有江湖气,他是以严谨、认真、科学的态度在从事电影工作,跟他合作我感觉有希望,很舒服。而且中军对电影市场和观众有很好的直觉,很多时候他跟我的判断很一致,我们很默契。

现在很多事情是我跟中军、中磊、国富四个人一起商量。一般是我跟中军说,想拍一个什么东西,他如果觉得有意思,我就会具体跟国富聊,想演员,想编剧,想电影风格。剧本写好之后,我们四个人都会看,看完之后一起碰。国富会出一个文字意见给编剧,明确说出哪里可以,哪里不可以,希望怎么改。有时候我们会放弃这个编剧,也是国富写这个文字意见来表示终止合作。

说到国富,他很有意思,对商业片的操作和规律都非常熟悉,并且非常尊重,这非常难得。他不排斥商业片,比较理性,所以他的意见是客观的,有条理的。他的能力弥补了我们三个人的不足;中军的优势是敏锐,敢下决心,果断,该花的钱不会省。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他也会采取乐观的方式坚持把事情做好。比如《集结号》,当时我对赚钱没有把握,是中军说要做;中磊的执行力特别强。我们大家确定了的方向,涉及到具体的法律文件,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中磊和他的团队落实,所以华谊发展非常健康,非常有效率,和中磊的工作是特别有关系的。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决定之后,过了两个星期再聊起来,他会告诉你,哪个哪个落实了,哪个哪个到了什么阶段。他有这方面的强大能力。

生活中,我们四个人也特别愿意在一起畅谈电影。经常性的,每个月都会有那么一两回,主要是围绕创作,而不仅仅是生意。我们四个人也都很愿意、有兴趣坐在一起谈这些东西。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现过什么分歧。在项目的决策上,我们的判断都比较类似。比如在预算上分歧就不大,我比较能站在对方立场上着想,会给公司留出赢利的空间。在用演员上也几乎没什么分歧,男女主角我们会根据需要在所有华语演员里选,剩下的配角我也理解中军中磊希望尽量用华谊自己的演员这方面我们也没有太大矛盾。唯一可能产生矛盾的是广告植入部分,有时候中军会更强调公司利益,我作为导演会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太过分,但哪怕有分歧也是可以沟通的。我可以把我的道理说给他听,绝大部分时间他是接受的,而涉及到非常重要的客户,他也会跟我谈的比较透,希望我从公司股东的角度去想公司的大局利益。总之即使有一些分歧,双方可以让步和妥协,让这件事情既满足公司需要,也满足创作人员对作品完整性的要求。

王中磊:赚钱,相当不错,有一个很好的回报率,我觉得即便是现在这么蓬勃的电影、电视剧市场,它也仍然是回报率非常高的项目。陈国富:哥伦比亚想做一个项目,华谊就参与投资,然后取得大陆的发行权,这就是最早的模式,其实很单纯。

三,开拓类型  对话陈国富:帮华谊做减法的“军师”

我刚开始来内地拍电影的时候,电影好像都是一种特许行业。所以华谊可能代表了这十来年,中国电影产业化萌芽的一个标志,应该说,华谊的成长代表了中国影视娱乐业这十多年来的发展。

——陈国富

业内谈到台湾导演陈国富,有个很有趣的说法:一块砖头扔下砸着十个观众,一个可能听说过陈国富,五个可能看过陈国富导演的电影《征婚启事》、《双瞳》,而百分之百都看过他监制的电影《天下无贼》、《功夫之王》、《集结号》、《非诚勿扰》……

在很多人眼里,陈国富是个有着传奇经历的鬼才。他从未受过任何系统的电影教育,却歪打正着闯入台湾电影圈,后来加盟哥伦比亚公司做电影监制。2001年他执导的《双瞳》成为继《卧虎藏龙》之后好莱坞资金再度进入台湾的一次合作典范。

数年后,陈国富离开哥伦比亚公司,2002年加盟华谊,摇身成为电影总监制,《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心中有鬼》、《集结号》等,陈国富都是以监制的身份出现,在当年填补了中国电影行业监制环节的空白。

曾经有媒体总结华谊在创业板上市的功臣,认定除了冯小刚之外,陈国富更是华谊维持电影高品质的保障,据说他为华谊创造的票房累计起来已将近10亿元人民币。

接触:华谊是放低姿态在做事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对于陈国富的最深刻印象始于他拍摄的那部《双瞳》。当时华谊与哥伦比亚公司已经开始合作,邀请王中磊参加看片会。回想起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感受,王中磊说是“不寒而栗”。影片放映了三个多小时,其中既有精彩的剧情,也充斥着莫名的冰冷,人物刻画是当时国产电影相当稀少的方式,非常丰满和立体。电影结束,灯亮了,观众鼓掌,这时坐在角落里的陈国富站起来,冲着大家招一招手。这是王中磊对陈国富的第一印象。

其实后来回忆起来,王中磊可能很早以前就见过陈国富。每一次华谊来参加哥伦比亚公司的会议,作为顾问的陈国富可能都戴一副眼镜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后来一起合作时间长了,王中磊才明白原来陈国富是“回到家里才发言的人”——他在会议上侧耳倾听,散会后给团队最专业最有建设性的意见。

在《双瞳》的讨论会上,陈国富终于有了一次完整的导演阐述。针对各个发行方提出的意见,他都回答的慢条斯理,但是每一句话都非常有力。“我见过很多导演在别人讨论自己作品时,处于一种极度排斥的状态,好像在面前安置一个透明防弹玻璃,但陈国富的面前什么都没有,他是用自己的气场去面对一切。”王中磊回忆说。

对陈国富的极度认可也许是促成双方合作的因素之一,但从另一个方面讲,真正令合作达成的,也源于华谊当时的发展规划。当时的华谊在电影领域初具规模,决定要继续强大电影部门。“强大”里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要做既有电影语言又有商业语言的电影。另外一个就是复制冯小刚,或者说可以拍冯小刚之外的有力量的华谊电影。第三就是国际化。

当时参与讨论的还有冯小刚,他立刻说:“我推荐陈国富。”此前因为《天下无贼》和《大腕》与哥伦比亚公司合作,在具体工作中真正与冯小刚对接的正是陈国富。冯小刚对陈国富评价很高,前阵子在接受采访时他提到,“陈国富对商业片的操作和规律非常熟悉,并且非常尊重,这真难得。他的能力弥补了我和中军、中磊的不足。”

跟当年的冯小刚一样,华谊开出了总经理都拿不到的丰厚条件,请陈国富来坐镇。如果要加盟华谊,陈国富事实上需要放弃的不仅仅是以往的工作。他需要定居内地,成为一个北京人,开展新的生活圈子。王中磊后来已经想不起是怎样说服了陈国富,他觉得陈国富来华谊之前一定带着诸多问号,他至今还觉得有些“沾沾自喜”的,是陈国富之所以决定加盟,也许有个原因是对王中磊电影理念的高度认同——“我对电影有很多付出,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能够一直合作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本站娱乐:与华谊的首次合作是十年前的《大腕》吗?当时怎么促成的?

陈国富:有一个剧本,我们想在内地寻找一位能拍喜剧的导演,当时何平导演就说,这个蛮适合冯小刚。不过冯小刚觉得题材他不是很感兴趣,紧跟着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他就提到了《大腕》,我说这个倒是不错,点子听起来可以,合作就这样开始了。

本站娱乐:当时华谊和哥伦比亚具体的合作模式是什么?

陈国富:哥伦比亚想做一个项目,华谊就参与投资,然后取得大陆的发行权,这就是最早的模式,其实很单纯。

本站娱乐:这种合作模式对华谊建立海外的业务,是不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陈国富:对海外市场好像没有什么帮助,但是我觉得那个过程对华谊的成长还是蛮重要的,因为它通过跟好莱坞大片合作,可以吸取很多经验,比如一个大公司是怎么操作一个题材、一个项目的,这些东西,我觉得累积下来会吸收到很多。

本站娱乐:首次合作的时候,对王中军、王中磊两位老板是什么印象?

陈国富:完全没印象。我当时代表的电影公司经验很丰富,业务面非常广,而且在产业链条里,它从发行到最后的营销,几乎是一站式经营。而我一开始听到的华谊,好像是做广告的。但是这个并不是华谊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就没有叫做影视业的东西,我们刚开始来内地拍电影的时候,电影好像都是一种特许行业,总要跟国家资源串在一起才能开拍,所以华谊可能代表了这十来年,中国电影产业化萌芽的一个标志,应该说,华谊的成长代表了中国影视娱乐业这十多年来的发展。

本站娱乐:2004年左右华谊和哥伦比亚合作的《功夫》、《可可西里》,成绩都不错,但是后来为什么两家没有继续合作下去?

陈国富: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好莱坞一直想要进华语市场,但是它那个进来是有一点别别扭扭的,因为它毕竟还是老外,如果在这边开一家全中国人的公司,是很没安全感的,因为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在想什么,你们这些做法到底对不对。但是开一家全老外的公司也不对劲,因为老外不能真正理解中国观众的想法。所以他们采取一半一半的方式,其实蛮要命的。打个比方,一脚踏进来,然后随时想抽腿,但是你的裤子又弄湿了,所以很尴尬,那到底是换裤子还是就这样下去呢?他们老在这种情绪里面徘徊不定,今天很多好莱坞公司还是陷在这种困境里。

另外一个原因,过去中国电影需要老外,是因为我们希望有海外市场,但是老外没有做到,它所有的发行机制都是在发行好莱坞大片,你交给它一部大陆类型片,好莱坞的片商不太知道拿这个东西怎么办,所以一直陷入一种矛盾。

本站娱乐:那是怎么样一个机缘,又到华谊做总监制?

陈国富:有一天王中磊问我,可不可以合作。我觉得华谊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他是放低姿态在做事。我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老板来跟你讲,说我有钱。他不是这样,他给我感觉就是,我们想做的更好,但是我们不懂,或者懂的不够,如果你懂的更多,可不可以把你知道的东西提供,然后我们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我需要这种态度。

本站娱乐:那华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陈国富:我觉得是诚意。华谊两位负责人最可爱的地方在于,他们会跟你讲,他其实不太懂,他会问你一些基本的问题,问的非常平和。我觉得这种感觉反而会让我有安全感,因为他不装。

磨合:为华谊最赚钱的导演支招

一个是堪称幕后推手的艺术总监,一个是华谊最赚钱的导演,陈国富加盟华谊之后,与冯小刚的合作也正式拉开序幕,两位大腕之间的关系变得很有趣——陈国富最初加入华谊,源于冯小刚的推荐,冯小刚近年来大部分作品也都由陈国富监制,而陈国富执导《风声》时,监制的角色则变成了冯小刚。

陈国富曾将他在冯小刚电影中所起的作用,用一个谈恋爱的比喻来形容:“比如他最近谈恋爱,跟我讲对象如何如何,并且他多疯狂。我听后感觉替他高兴,甚至有点兴奋,我不见得能体会为什么他那么着迷,但我可以用我的经验给他支点招。”

无论是《天下无贼》、《集结号》还是《非诚勿扰》,陈国富为冯小刚的多部影片支招。冯小刚对陈国富也有很高评价,觉得他是会对剧本真正提出很具体意见的人,而不是像一些监制喜欢批复“主题有点弱,冲突不够尖锐”之类的空话。“在剪辑时,我们会通很多Email,导演舍不得剪,监制就代劳,他知道我心疼哪儿,也知道发行方重视哪儿。”冯小刚说。

随后的一部《风声》,意外地让两个人的位置来了个大转变,陈国富成了被监制的一方。俩人就剧本和角色进行了多次研究,剪辑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意见。陈国富加入华谊自然成为电影高品质的幕后保障,而冯小刚则将其的作用与影响提升至内地电影的高度,他认为内地电影真正的监制制度,是从陈国富开始。

本站娱乐: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是他对类型片的一个新尝试,你作为监制,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

陈国富:《天下无贼》原著故事因为是一个完全以贼为主轴的故事,所以冯小刚在拍摄前遇到阻力。我建议他先放一下,说不定哪天就让拍了,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接触。后来他拍完《大腕》和《手机》,问我觉得应该再拍什么,我说你不是有《天下无贼》吗?就应该拍那个。我起的作用就是这样。

然后就开始张罗,给他找编剧。其实《天下无贼》是我呆在拍戏现场时间最长的一次,开机的整个礼拜,我都是在甘肃和他一起,后来在北京拍火车内景,我也去了好几次,所以应该说在与冯小刚的合作中,这部戏我投入比较多。

本站娱乐:那做冯小刚作品的监制,和做其他导演的监制有什么不同?

陈国富:帮他当监制特别轻松,我觉得很多事情,他都能自己搞定。稍微比较别扭的是,他兴奋的东西跟我兴奋的东西有点不一样,他常常对我展示,他那样是能行的,所以我必须更深入去了解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验,因为每个人对电影的欣赏跟实践都是有局限的,因为冯小刚,我有机会去接触到完全另外一种路子,而且可以近距离的去验证。比如说我以前会说,你那个太滥情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他不是故意滥情,他本身就容易动情,所以他只是在表现那些会让他动情的东西,然后我学习到,原来有这么多人,是跟他一样的。

影响力:产品取舍VS团队建设

很多电影公司谈及华谊,都会说一句话:“其实我们差一个陈国富。”这位电影总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华谊电影的监制,陈国富帮导演控制局面,帮投资人把控方向。很多人认为华谊能出品诸多高质量影片并成功上市,陈国富堪称幕后推手。

对于陈国富在华谊电影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华谊总裁王中磊毫不讳言“非常重要”。他将陈国富加盟后的意义归结为两点,一是产品定位取舍,二是建立团队。

“严格意义上说,他是帮我做减法的一个人,现在华谊除了原创的电影之外,每年聚集到我的办公室的剧本至少在150个以上,这是很大的工作量,同时也是非常专业的,谁来帮我做减法,在这一点上国富是最重要的。”王中磊在与本站娱乐的对话中说。

除此之外,华谊团队的建立也与陈国富密不可分。王中磊回忆在陈国富刚来的时候,只是单纯做电影监制,但到最后陈国富完全是在超范围的帮王中磊做事,从华谊电影的整个流程、团队建设到人员培训,事无巨细都在做。王中磊认为这一两年来,华谊团队能达到及格标准,其中离不开陈国富的梳理。

至于陈国富亲自担纲导演,联合高群书一起拍摄的电影《风声》,不仅收获超过2亿的票房,还同时开拓了华语电影另一种全新的类型。王中磊在谈到筹备《风声》的过程时,认为这部电影的格局够大,当时没能寻得合适的导演,他半开玩笑地对陈国富说:“要不,你自己来一次?”他希望陈国富在华谊不断尝试类型片改革的步伐当中,不再只是做幕后英雄,而是更深入一步。后来,陈国富找来了曾拍《千钧一发》的导演高群书,联合做了这部电影,从而开拓了华语影片新的类型。

王中磊说,自《鸡犬不宁》、《心中有鬼》之后,他们一直在探求不同的类型,甚至希望影片的格局更大一些。此后的《风声》、《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包括即将上映的狄仁杰,风格都自成一体,并且每每引领中国电影市场新的潮流。

在这其中,陈国富的智慧和眼光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他自己却从不认为自己像冯小刚一样,是华谊的一大王牌。他说这就像酿酒,不见得这些葡萄都是自己种的,但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去采摘,用什么样的橡木桶,要酿多久。

本站娱乐:在这几年,华谊也做了不少除了冯小刚之外的小片子,您怎么看中小成本投资的市场?

陈国富:我真正参与的是《李米的猜想》,它从不是一个商业算计,因为我一开始就认为它不是一个挣钱的东西,但是应该拍。不是所有你认为应该拍摄的电影,都要从盈利去考虑,也会碰到有一些可能不盈利,甚至会赔钱,但是我的责任是什么?是坦诚的告诉投资人,这个片子可能会赔钱,但是我认为它应该拍,你们干不干?我觉得也要有一种这样的情怀。

本站娱乐:现在华谊拍的片子,投资越来越大,怎么做到商业上万无一失?

陈国富:一定没有万无一失的,我觉得什么片子都有可能会砸。我只能为我自己参与的项目去负责,如果那个项目我一开始觉得它行,是出于一种判断,一种挑战的心态,那接下来就是苦日子,你要证明是真的行。有时候压力也挺大的,因为电影要弄砸是很容易,但是要弄成是蛮困难的。

王中磊:赚钱,相当不错,有一个很好的回报率,我觉得即便是现在这么蓬勃的电影、电视剧市场,它也仍然是回报率非常高的项目。陈国富:哥伦比亚想做一个项目,华谊就参与投资,然后取得大陆的发行权,这就是最早的模式,其实很单纯。

四、《狄仁杰》 对话徐克:类型片从现在开始重新定义

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现在,好在它(华谊)不是根据同一种题材为中心,它是开拓更多可能性。有一些人拍武侠片,就一直拍武侠片,这是很危险的。

——徐克

追溯:华谊类型片的前世今生

纵观华谊兄弟近些年投资的几部影片,会发现探索类型片的脚步越来越清晰。从最初的《风声》,到最近的《唐山大地震》,以及即将于9月29日上映的《狄仁杰》,几乎都是有中国特色类型片的典型尝试。

过去对于类型片的理解,更多是来自国外的认知,用陈国富的话来讲,是用好莱坞的标准去定义中国类型片。“《风声》如果用好莱坞标准衡量,不算推理也非惊悚,更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谍战,但在中国电影市场却完全可以归纳为一种独特意义上专属于华语片的类型。” 事实上,陈国富始终觉得华语电影有机会可以自己发展特色类型片,他监制的下一部戏《画皮2》,就有可能会成为专属于华语市场的魔幻类型。

不断开拓新类型,并引领中国电影风潮,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华谊做到了。华谊总裁王中磊就将冯小刚独创的类型,统称为“冯小刚电影”,而王中磊也断定现在华谊的不少影片,完全可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标签化,《风声》和《狄仁杰》就是典型。

瓶颈:中国类型片发展举步维艰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冯小刚电影算是一种“中国特色混搭类型片”,而《风声》作为类型片来讲,却也因为无室外戏、推理悬疑谍战风格交叉等诸多因素,被认为仍旧不算类型片典型。

对此,王中磊透露这是一种对于市场的妥协。“华谊虽然不断进行类型片的改革,近年来也在做大踏步,但是综合中国电影现状来看,即使华谊这样的资本依然是脆弱的,经不起太大失败。”王中磊说。

在华谊看来,中国类型片的发展尽管已经经历了一段时期,但仍然举步维艰。比如体制方面仍有限制,对于电影内容的管理令大量的类型片无法拍摄;第二个原因几乎与《风声》的拍摄类似,商业市场仍不成熟,很多人愿意选择比较保守的方式。在王中磊看来,类型片需要一个完善的电影产业链去支撑,而目前的现状,显然并不符合这一点。

“华谊未来会从两个方向去应对市场发展,进行类型片革命。其一,还会像以往一样比较务实的去选择题材,选择恰当时间应该出现的产品来做,在观众对中国电影越来越有要求,却又不满足的时候,给他一个兴奋。华谊十几年以来,几乎没有拍过真正的武侠电影和动作电影,我觉得还需要一个高峰,一个新的时机,因为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从《卧虎藏龙》之后不断的复制,而现在成功的几部,其实又是原香港风格在复古,可能需要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是我们想做的方向。”王中磊说,在另一方面,华谊也会将网络与娱乐影视的合作更深入化,“网络可以给娱乐提供的东西太多了,如果像当年那些网站的老板,凭着原始的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信心,去制造一些东西出来,那股力量如果再回来,我觉得可能就有新的机会。”

新生:《狄仁杰》拥有接近好莱坞的电影格局

十年之前,有个外国人对陈国富说,中国有一个狄仁杰,你听没听过?陈国富才知道原来这个中国古代神探的形象,早已经通过文学作品被海外所熟知。他开始回去翻小说古籍,最初看的是《狄公案》,有点失望,因为狄仁杰的形象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不过这倒激发了陈国富深入了解狄仁杰的欲望——他要重新塑造一个想象中的狄仁杰形象。

十年之后,《狄仁杰》剧本出炉。华谊集结了王中磊、徐克、洪金宝三大幕后推手,刘德华、李冰冰、刘嘉玲、邓超和梁家辉超豪华阵容,陈国富仍是电影总监制,终于将狄仁杰这一中国古代神探的形象推出大银幕。

即将于9月29日上映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地地道道的徐克作品,在威尼斯进行首映时,观众无不为剧中人物独特的造型、华丽的动作场面以及奇妙的场景设计而折服,除了“徐克归来”的普遍评价,还有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堪称完全借鉴好莱坞标准的类型片,它似乎是标志着华谊类型片改革的进程,终于到了一个相对成熟或者开始完善的阶段。

在《狄仁杰》的宣传资料中透露:“十年打造一个剧本,两年制作,华语影坛三大教父联手,耗资1.3亿。”“华谊2010华语大片革命”的地位已经呼之欲出。

导演徐克和监制陈国富也很认同,他们觉得华谊的类型片到了《狄仁杰》的阶段,题材的空间更为广泛,“虽然在国内可能还属于一个比较革命性的、实验性的作品,但是它对整个电影市场来说,挺接近好莱坞式的电影格局。”陈国富说。

制片人王中磊也为《狄仁杰》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狄仁杰》给到了一个古装片拍摄的全新视角,其实观众可以通过一个电影,看到很多类型电影的综合体”。

解读:《狄仁杰》的五大关键词

①狄仁杰VS知识分子

布巾、素衣,是徐克从以往的肖像画、古代作品中能获知的狄仁杰形象,但一旦放到大银幕上却不够鲜明。于是徐克为狄仁杰设计了很长的帽子、唐朝当时流行的带有勾型的胡子,甚至找来刘德华扮演,试图令其偶像化,留给观众更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在徐克和陈国富的眼里,他们塑造出的狄仁杰本该就是英挺潇洒,再带点儿幽默。“他帮武则天治国,又在大理寺做刑法官,所以本身是一个很有分析力,也是很有智慧的知识分子,加上他是清官,所以无形中我们很自然的就把他变成一个偶像化的人物。”陈国富说。

扮演狄仁杰的是刘德华,此前很多人对于这样的角色安排有不解,但徐克却力挺华仔。他认为刘德华看上去很有想法,也有正义感。“他很像我心目中的狄仁杰。”刘德华扮演的狄仁杰被徐克安排成武功高手,这一点徐克认为对于塑造人物很重要,“狄仁杰单独出去查案,就一定要有能够发挥能力的武功。”

②唐朝VS武则天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用来形容片中刘嘉玲扮演的武则天可谓贴切,除了服饰造型极尽奢华,刻意化妆成块状的眉毛也令武则天形象不怒自威。

徐克对武则天有颇多赞赏,为了突出她的历史地位,徐克研究大量的唐朝历史背景,参考敦煌壁画中古代女子的妆容,最终设计出武则天的造型。造型指导余家安刻意让刘嘉玲的发型高耸,一套造型会有多层服装搭配,刘嘉玲也特意漂白了眉毛画成块状。据说这种造型还从时装T台上的化妆技巧获得过灵感,用剧组的话来讲是既“潮”又“威”。

对于整个唐朝的背景设计,徐克也很重视,他曾手书“中国唐朝是个盛大迷人的朝代”发给媒体。在他看来,唐朝是浪漫之都,“开放,浪漫,有一些跟其他朝代不一样的价值观点。有武则天,有狄仁杰,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气氛相当不同。”陈国富举例子说,唐朝时进入中国的外国学生能占到8%,这是很高度的人口比例;衣服上会有皮带,人们也会戴皮帽,这跟唐朝本身受到国际化影响有很大关系。

所以在《狄仁杰》里,徐克和陈国富将他们理解的唐朝世界用电影语言制造出来,比如有外国人出现,都市里十分繁荣等等。另外徐克还透露说,最初剪辑之前的《狄仁杰》是有一些重要历史背景描写,比如有作诗、喝酒、行酒令的场景,有对于大理寺背景描绘,只不过因为种种考虑最后还是拿掉了。

③武功VS特效

《狄仁杰》观片全程,最令人兴奋的当属影片展现的丰富想象力,尤其是打斗和场景上的创意层出不穷。华丽的动作画面和特效应用,隐约能瞥见徐克以往的风格,也被国外的观众评价为“充满东方美学”,比如发生在太极观内的神鹿战人等。

通天浮屠和地下鬼市成为被观众最为津津乐道的场景,视觉效果极其震撼。徐克透露说这两大场景事实上也最难实现,从无到有打造“360度”的通天浮屠,剧组整整用了10个月。而且众所周知,徐克对电影特效的要求一向高,华谊兄弟也全力配合追加2000万的投资专门用来做特效,最终达到了徐克要求的“每30秒一个特效镜头”效果。

④鬼市

“影史经典片段”的美誉给了一场约十分钟的“鬼市追逐”戏。在片中,“鬼市”是各路牛鬼蛇神躲避人世、黑市交易的地方,场景设在地下水道,狄仁杰为了寻找案件线索来到鬼市,却遭遇埋伏。于是一场精彩的打斗开始,无论是拉动金线操纵人偶战斗,还是以圆木作武器攻击乘船逃生的人,想象力都令人叹服。徐克透露,“鬼市”是剧组历尽千辛寻找了到一处溶洞,进行精心搭建并用整整2000吨的水灌注而成。

⑤被监制

徐克除了导演身份之外同样是著名的监制,《英雄本色》就是他的监制作品之一。而《狄仁杰》拍摄时陈国富是监制,两位电影界大腕的合作也实属难得。

陈国富在回忆徐克最初找他合作的时候,觉得很惊讶,因为一直以来徐克都是导演、监制合为一体,如今转为“被监制”,连陈国富都不清楚对于徐克电影来说,他能发挥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拍摄过程里,陈国富很少去现场,在他看来实际制作方面的经验徐克要丰富的多,但这其中两人的沟通、讨论次数相当之多。比如在剧本方面两人几乎经过了两三年的讨论最后才敲定,因为徐克会不断有新想法萌生,也是逐渐磨合的过程。也会有意见冲突、相互寻求统一点的时候,比如李冰冰饰演的上官静儿勾引狄仁杰的场景,在剧本里面只是三言两语,但徐克将它放大成非常复杂的一场戏。甚至在影片拍摄完成后陈国富会发现,许多小细节部分都会打上徐克的标记。

“跟他讨论的时候我会锲而不舍,但凡我有不理解的地方一定会跟他讨论到最透彻,有时可以放手让他去做。彼此间有时候会有一些微妙的相互作用。”陈国富这么形容监制徐克电影的过程,而在徐克看来,自己的影片“被监制”同样是很好的经验,他希望与陈国富一起,塑造出一个有趣的、符合彼此理想形象的狄仁杰。

本站娱乐:您对狄仁杰的形象是如何定位的?

徐克:我的印象里狄仁杰是比较幽默的,他对一件事情的了解比别人要多,所以这一点上,狄仁杰会有比较逍遥的性格。但是他不是那么计较事情,也不是正常人的价值观。一个聪明的人,他一定要想到必要的时候做及时的自我保护,所以我就跟陈国富讲,我印象里的狄仁杰是记性很好的,他也有一些缺点,会在故事里面呈现出来。他很正直,他依照常规做事。

本站娱乐:其实越说,我越觉得狄仁杰像您自己。

徐克:应该这样说,因为狄仁杰是一个历史人物,是武则天的宰相,而且是名臣,是清官,人们对他有期望。所以狄仁杰应该接近完美。

本站娱乐:狄仁杰是在唐朝,那影片一定要有一个历史背景,这方面怎么考虑的?

徐克:唐朝的服饰、风俗、社会观点、价值观、男女地位、以及诗词的氛围跟其他的朝代不一样,所以当时我觉得,如果要说唐朝故事,它一定包含这些东西。但是因为狄仁杰是以办案的故事为主,所以其他周边的一些就淡化了。不过还是带有朝代感觉的,比如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当时唐朝贸易、文化交流非常繁忙,我想做到国际大都会的感觉,所以电影里面把意大利的人放进来了。

本站娱乐:你怎么看待电影里武则天的形象?和历史不一样。

徐克:武则天很富争议性。她在历史上能够成为经典,是史无前例的,她总有缺点和强项,所以应该赋予这个人物立体的形象。我在自己的想象里,抽出一个片面出来描绘武则天,要让大家记住这个人的样子。我知道确实很少有人会用《狄仁杰》里武则天的这个造型,但我确实觉得应该依照唐朝当时的情景来做这个东西,然后大胆去尝试。

本站娱乐:在《狄仁杰》里面,对悬疑的概念做了哪些尝试?

徐克:作为一个出名的侦探,如果没有吸引人的奇异的案件就没法显得他们很神,很有侦探能力。我觉得《狄仁杰》里面,不能只是狄仁杰一个人,里面还有好多普通人分析力很强,而在这么多人里,狄仁杰比他们都高,这样的话,也许把他变成跟别的名探不同的形象……所以就是说我们给狄仁杰一个很让人匪夷所思,怪理怪神的事件。

本站娱乐:这次在《狄仁杰》特技效果方面,有没有做一些新的尝试?

徐克:今天的故事里面必须要有科学依据,科学依据跟武侠的手段,某种程度是有矛盾的,一个人能跳多高,不能说无限制跳高,所以基本上还是得合适,我们在拍摄过程里面在这个尺度上要不断平衡,让它合理。换句话说,在打斗里,有些很神话的东西出现,能不能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解释方式。那《狄仁杰》是一个破案的故事,破案的时候就要有逻辑跟依据,一定要有可以解释的科学根据,所以必须有一个基础来设计这个东西,而不能够完全天马行空的。

本站娱乐:狄仁杰使用的兵器叫亢龙锏,这个兵器的设计是什么意图?

徐克:这个锏没有刺,没有尖,只能去撞去砍,不锋利,我觉得它很符合狄仁杰的性格,因为狄仁杰去制止一个事情,不会指望去把对方杀掉,只是制止就好,所以我设计让狄仁杰把对方的兵器打断,把兵器废掉。

另外亢龙锏是皇帝给他的,表明当时高宗对他的尊重,也表明一种政治的开放态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他反对武则天参政的原因,狄仁杰作为一个观点比较正义的人,这也能体现他的历史背景。

本站娱乐:您怎么看待陈国富呢?他这次做您电影的监制。

徐克:我认识陈国富很久,我们常常会喝茶聊天。我觉得他是一个分析力很强的人,对电影的类型,对剧情方面的结构,力度方面的元素来讲,他比较细微,而且很有观点。这次我们合作很舒服,因为他会把这些东西都给你。除了剧本,后期他也帮了很大忙,配音方面都是他在做,包括剪辑方面的意见,他做了很多工作。

本站娱乐:怎么看华语片市场迅速的发展?

徐克:目前人才是不够的,幕前幕后还有编剧都不够,这样制作的素质会降低。第二点就是,因为整个市场要繁荣起来,每个人价值都提高了,变成制作费越来越高。然后就是可能因为片子多了,有些发行方面受到影响。然后好的方面,当然是中国市场有更好的平台,有更多的空间让我们去发展。这一点上,对我们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是很有利的一个平台,可以培训更多更优秀的人,来参与电影的制作。

本站娱乐:王中磊谈到华谊一直在做类型片改革,您怎么评价冯小刚电影?又是怎么看待类型片的?

徐克:我对类型片都不是从太严肃的角度去看,因为我觉得现在类型片很杂,武侠电影有很浓厚的爱情,也可能有文艺的内涵,但你能说它是一个文艺片或者武侠片吗?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类型电影从现在开始应该奠定一种新定义,到最后其实它不是这个时代的内涵,其实也在反省到我们现在对事情的感受,在正常的生活里面需要多一点幻想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一点。

那华谊这么多年来,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现在,我觉得好在它不是根据同一种题材为中心,去抢占市场,它是能开拓更多可能性。有一些人拍武侠片,就一直拍武侠片,这是很危险的。全面性发展无穷的市场潜力,而从潜力中研发出更远的空间,更大的市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华谊能够延续做下去,能够把这个东西做的更彻底,做的更大。

王中磊:赚钱,相当不错,有一个很好的回报率,我觉得即便是现在这么蓬勃的电影、电视剧市场,它也仍然是回报率非常高的项目。陈国富:哥伦比亚想做一个项目,华谊就参与投资,然后取得大陆的发行权,这就是最早的模式,其实很单纯。

下篇  产业布局:打造娱乐界“通天帝国”

“华谊兄弟原本就是拍电影的,现在也做影片的发行商,同时还做演员经纪业务,去年又开始做院线建设。”有业内人士提及华谊兄弟,认为其已经逐步完成了产业链的打造。

从1998年投资拍摄第一部影片至今,华谊兄弟旗下已经拥有电影制作、电视剧制作、音乐、经纪、影视营销等不同子公司,如同若干齿轮,丝丝相扣,独立运转的同时又完美地咬合在一起。今年6月,华谊首次涉及院线建设,在重庆揭幕第一家华谊兄弟影院,宣告从内容制作到发行、再到终端放映的完整产业链布局的最终完成。

有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累计48.4亿元,这个数字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超越了2008年全年总和。多个电影大亨对于今年票房以及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给出乐观估计。

中国电影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如陈国富所言,华谊兄弟的发展正是中国影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前行,其作为“全方位娱乐王国”的坐标或许将分外清晰。

A 投资:眼光准,要务实,需谨慎

众所周知,华谊兄弟涉足影视圈第一笔投资砸给了英达的电视剧《心理诊所》,这部剧集随后播出为华谊带来400多万的净收入,获利率超过90%。此后几部电视剧,华谊都以合资人的身份参与拍摄,但都没有引起太大反响。随后,王中军、王中磊结识冯小刚,为《没完没了》投资800万,此后签订合约,所得的回报逐年走高,增强了华谊的综合实力。

近两年,很明显华谊已经开始加快并加大电影的投资力度,《风声》、《唐山大地震》、《狄仁杰》等都堪称是大手笔。在华谊上市之后,王中军也曾公开表示,上市所募集到的超过6亿的资金,都将用于投资影视制作。

眼光准、务实谨慎,成为华谊选择投资方向的两个特点。冯小刚曾经评价华谊,认为王中军理性而充满智慧,面对众多的电影题材他能准确判断哪一个更有价值,当年拍摄《手机》,就是王中军迅速拍板。另外,华谊选择影视剧题材也相对务实和谨慎,尤其台湾导演陈国富加入作为电影总监制之后,更是帮助王中磊从每年150个题材中逐个取舍做减法。王中磊说,一般华谊会选择在恰当的时候推出观众最需要的作品,比如武侠类型片华谊几乎没有投资拍摄过,就是因为他们看准了市场还需要新的时机。

B 制作:任何环节都能找到对口人

在本次与本站娱乐的对话中,徐克和陈国富都提到同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海报。徐克举《狄仁杰》的例子说,影片的宣传海报华谊会有专门的部门去负责设计制作,公司事先会有一整套的策略,换了是其他公司,很可能海报也要导演分心去顾到。“跟华谊合作,什么环节都能找到对口人,很多事情会有人回应你。”徐克说。

陈国富则从几年前他初加入华谊的情景与现在相对比,当时电影海报需要他与王中磊亲自监督设计,但这几年他再也没有管过这些事,因为公司分工已经非常专业化,所有部门各司其职,确保每个人将自己的才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纵观每年华谊出品的影片,几乎都会被业内人士认为很有品质保障,这其中自然有高层眼光独到、投资实力强、冯小刚陈国富等精英人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因素,但另一方面,华谊完善专业的团队,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方式,可能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经历了与哥伦比亚公司的合作,初步了解海外电影操作流程之后,华谊又兼顾海外市场制作《夜宴》,果然不负众望地帮华谊在海外树立了口碑,也令华谊从中吸收了很多成功运作的模式。此外,华谊投资陆川影片《寻枪》,与路学长、陆川等青年导演建立合作关系,一系列中低成本作品脱颖而出。04年与英皇、寰亚、骄阳等香港电影公司的合作,令华谊成为继中影之后港产合拍片又一重要接口。

除此之外,类型片变革一直贯穿华谊兄弟近年发展的始终,尤其自《夜宴》之后,华谊加大影片的投入,屡屡拍摄出大手笔制作,同时正如王中磊所言,华谊总是能摸准市场的脉络,在最恰当的时机推出观众最需要的电影,常常会为其带来高回报率。

C 发行:成绩不俗,但目前只是发行部

2003年,华谊曾经与陕西西影携手,成立电影发行公司,成立当年即发行三部影片:《卡拉是条狗》、《手机》、《天地英雄》,赚得1亿票房,发片的市场占有率为11%,占国产影片的33%。

虽然发行成绩不俗,但是相比保利博纳等公司而言,华谊的发行工作在王中磊看来,仍不是一个真正发行公司的概念,而仅仅是作为华谊的一个部门而存在。“华谊其实本身自己的发行部很强大了,它的业绩可能每一年都会占到市场份额的20%,但是它更像是内部的一个部门,这也是我们现在一个比较固定时间之内的方案方针,不太会去改变。”王中磊说。但王中磊也认为,未来华谊兄弟电影公司一定是一个最大的发行公司,这是华谊发展中一个明确了的方向。“实际上电影发行公司不是大家想象的它是电影的一个分支,因为它的产业链完整之后,制作体系非常发达了,支撑这个制作体系的是它的发行体系。”王中磊说。

D 院线:放缓脚步,观望两三年后洗牌

“终端为王”显然这已经成了许多电影公司的共识,于是作为产业链下游电影产品的销售环节,影院建设开始大张旗鼓起来。

华谊兄弟同样没有放过这一良机,6月24日,华谊的首家影院——重庆百联上海城影院开业,这不是一家简单的影院,它标志着华谊兄弟从电影制作、发行到放映的产业链的逐步完善。

按照王中磊的说法,华谊建设电影院不是简单的打通电影产业链,而是有一种对电影的责任,积极建设影院是辅助国产电影的放映空间。“华谊上市之后,刺激了更多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刺激了公司内部重组,现在已然出现了若干大的电影公司,就像好莱坞一样,这是趋势,也是好事。”但很明显,华谊十几年来一直在逐步朝着多角色、多元化发展,向全产业链延伸,上下游通吃的趋向也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目前国内诸多电影企业的共识。

按照王忠军的计划,未来5年内,华谊兄弟将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投资建设约15家高档次、现代化的电影院,在重点市场还将投资建设公司的“旗舰型”影院。不过,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来看,院线本身的建设成本水涨船高,与前些年的情形完全不同,而电影的收益压力又大多数只集中在票房这一条腿上,或许忙着进行院线建设和产业链扩张的电影企业,会逐步面临回收成本困难、收益不高的窘状。

王中磊透露华谊目前的策略是“放缓脚步”。在诸多业内公司抢占院线阵地,争先恐后建设大银幕的时候,华谊“暂不参与恶性的攻城略寨”,王中磊说,很明显目前投入到电影市场的热线虽然数量惊人,但大多数都是非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企业,事实上业内真正专业的企业,都在不约而同地实行策略式投资。王中磊预测,可能两三年之后,院线建设市场就会有一次大洗牌。

“在对电影院的整个运营跟管理方面,华谊还是一个新手,我觉得放慢自己的脚步,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实建立自己最好的运营系统跟网络,远比突然多开了十家电影院要更重要。”王中磊透露。

E 上市:资本市场的又一出好戏

曾经在前几年华谊成功进行几轮融资,吸纳了华友世纪、TOM、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的资金投入,就被业内人士认为其在资本市场有不俗表现。

09年10月,华谊兄弟再度出了一招妙棋,成功登陆创业板市场,成为内地首家上市的影视公司,也因此被称为 “中国电影第一股”。当时有评论称,华谊兄弟的上市具备特殊意义,不仅能令其逐步实现更加宏大的计划,强化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的三大业务,寻求多个领域的发展,从而打造全方位的娱乐王国,而且另一方面还拉开了影视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序幕。

事实上对于华谊本身而言,上市为其募集到大量资金,应用到产业链的整合与完善中去。有数据显示,在上市之后华谊的电影业务规模不断加大,创始人王中军曾公开表示,上市募集到的6亿多资金,都将投入到电影的制作中,数量从以往的每年3部提高到每年6部,并且覆盖全年四大黄金档期。《风声》就是华谊拿给大家的典型成绩。电视剧业务规模将从此前的300集提高到600集以上,《蜗居》、《倚天屠龙记》同样是典型。跑马圈地式的艺人经纪业务也在不断扩张,旗下知名艺人超过百名,难怪有人戏称,在华谊最大的乐趣就是数星星。除此之外,华谊兄弟影院的建设也在上市之后开始实施,从制作发行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最终完成。

但同时,华谊上市之后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担忧。这主要集中在“冯小刚会不会出走华谊造成电影业务的失衡”、“明星经纪是否存在不稳定因素”、“终端控制能力弱,发行力量不强”等方面。事实上,这些问题华谊早有准备。王中军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与冯小刚的新合约已经签署,电影数量将促使合作持续到2018年,有可能冯小刚会从华谊干到退休。另外,华谊也在不断培养新导演,由陈国富和高群书联合执导的《风声》能取得高票房证明这一点措施确实有效。艺人经纪方面,王中军透露目前公司的艺人签约时间往往固定5年以上,所以相对比较稳定。至于终端建设,华谊不仅要建设自己的影院,“不排除用收购等兼并方式”,据说还将建立“华谊主题公园”。

对比时代华纳的发展路线,一样是从影视剧创作开始,随后业务范围覆盖至广播、有线电视、出版、音乐等诸多领域。“我想打造一个中国未来的时代华纳。”自华谊成立初期王中军为自己定下这个目标起,关于华谊未来的产业格局或许就已成竹在胸?(瓮欣)